20年历史

500强案例

专做APP小程序/网站开发

免费获取设计方案
5G时代的场景革命:提升场景效率的技术才有价值

可见,场景垄断是最强大的商业能量。

二、四个步骤攻占潜力需求场景

当今时代,你甚至可以认为,任何商业投入、商业竞逐主要都是瞄准目标商业场景的。

赢得目标商业场景的具体打法,概括而言,就是以下四个步骤:

1. 线上流量对应线下场景

近期,一家创业公司想在社交媒体上推广自家产品,于是找到了一位微博大V,花高价让大V发视频广告。

可是,表面上有几百万粉丝观看了广告,实际上真正进店的流量几乎没有,商品零成交。那个创业公司大呼上当受骗,一怒之下,又是打假又是提告。

网红带动流量,不假;但流量是否带动卖货,这中间有一道鸿沟——契合用户场景。

比如母婴、美妆这些女性线上社区,活跃度是非常高的,有很多KOL(意见领袖)在里面引导话题、制造声量,可是,活跃度再高也卖不出多少东西。为什么呢?

你看线下卖场,一群女人聚会聊天,导购突然过来推销产品,有人理她吗?

聊天归聊天,不会直接制造消费场景;但是,聪明的母婴品牌、美妆品牌会在大家聊得开心时,吸纳她们成为会员。

女性用户大多是感性的,需求到来时,自然会想到你。数据显示:国内一线母婴品牌、美妆品牌,60%以上的销售收入源于会员用户。

你看互联网医疗,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向医生在线咨询,但是这不会给医生带来收入。真实的医院场景当中,你会有一种托付生命安全给医生的信任感,这是不可替代的需求场景。

所以,线上的流量要有线下的消费场景对应。

网红大V可以引导流量,而设计消费场景是品牌自己的事,这是一个非常细腻的联动过程。

2. 整合线下线上流量,多使巧劲

前面提到网红大V引导流量,但设计消费场景则要下更多功夫;更重要是整合线下流量,多使巧劲。

注意:线上的流量对应线下的消费场景,这个“对应”只是初级阶段,“整合”才是重头戏。

比如有新电影上映,电影院线什么时段、排片多少,就是引导线下流量。排片多一般是好事,可是口碑不好,在豆瓣、猫眼平台上评价太差,几乎是可以给这个电影的票房判死刑的。

用户看完电影,往往会发个朋友圈或微博,到评分网站去参与更热闹的讨论和评分,在电影院这个场景里的时间反而是非常短的。

从社交媒体,到评分APP,到票务APP,到电影院门口的食品柜台,到电影放映厅,再回社交媒体和评分APP,这是一个完整的封闭循环。

不过,对于那些好电影来说,则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,KOL(意见领袖)可以给用户提供更多观赏角度、提示更多好的细节体验,这就是使巧劲,锦上添花,而不仅仅是带动流量。

美团外卖在使巧劲整合线下线上流量方面,是很有成效的。你知道美团外卖是一个外卖平台,可能你还不知道,美团也是一个营销公司——创造消费场景的营销公司。

比如美团与可口可乐合作,在30个城市,开展可口可乐城市美食罐活动,就是用大数据甄选了30种美食搭配可口可乐。美团招募上万家优质风味餐厅,当消费者在餐厅点餐时,加一元换购美食罐可乐。

你也许知道汉堡配可乐、火锅配凉茶;但小龙虾能不能配可乐,撸串行不行,海鲜合适吗?美团可以帮助可口可乐改变用户认知,拓宽可乐的消费场景。

消费品牌的真正价值,是与更多用户创造更多新的共识,这就要创造更多的消费场景。

3. 发现新的消费场景

2014年,Facebook高调布局VR(虚拟现实)产业,至今,成效极其有限。

数据显示:VR设备的销售数据很不乐观,Facebook旗下品牌Oculus,2018年只卖了35万个VR头盔。作为对比,索尼家用游戏机PlayStation 4卖了1700多万部。这个销量仍远远输给亚马逊智能音箱Echo。

原因十分简单:场景不对,体验不好。

做过微软执行副总裁、百度副董事长的陆奇先生说过,原本,Amazon技术远远不如微软和Google;可是,Amazon竟能在AI(人工智能)产品上领先主要竞争对手。

“在人工智能的竞争过程中,更重要的,是把握正确的应用场景和生态系统。Amazon主要是找对了场景,找对了设备。”

早期的AI产品当中,只有Amazon推出的Echo(智能音箱)成功突围,一年可以卖8000万台。

为什么将AI系统置于音箱上可以获得商业成功?

微软和Google都犯了同样的错误——将重点放在手机和PC上,比如微软把Cortana(微软小娜)直接嵌入手机。

因为AI技术的最佳商业化方式,是打造生态系统,你面对Echo,嘴巴一张,Amazon网站上的所有品牌和产品,立刻对接你的生活方式;而手机和PC主要是对应手指的,不是对应嘴的。

Amazon通过多个不同方式,创造跟你打交道的机会,比如你可能同时是kindle、Echo甚至FBA的用户,于是Amazon就能从几个角度揣摩你、研究你,时间久了,就会比你自己还了解你。

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·马歇尔(Alfred Marshall)曾将经济学描述成为研究“日常生活中的人性”。真正在互联网的商业创新中落地,就要有一个足够大、多维度的用户生态系统与之匹配,这是“给创新找准商业化的出口”的重要步骤。